NEWS CENTER
行业资讯
艺术属于人民 ——新中国美术永远的宗旨!
第三届西安山水展在西安崔振宽美术馆开幕
[ 时间:2023-07-03 阅读:450次 ]
由西安崔振宽美术馆、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水墨记主办的《自然的双重性——第三届西安山水展》于2023年6月10日上午在本馆隆重开幕。
展览聘请侯昌恒、魏祥奇为策展人,邀请(按姓氏拼音排序)阿克曼(MichaelKahn-Ackermann)寒碧、鲁虹、彭 德、皮道坚、尚辉、王鲁湘、吴洪亮、张晓凌担任学术委员。两位策展人共同提名邀请(按姓氏拼音排序)蔡广斌、曹晓阳、陈琦、崔海、崔振宽、方向、郭志刚、郝世明、侯拙吾、胡伟、李洁、梁雨、刘进安、罗平安、丘挺、桑火尧、沈爱其、沈勤、王劼音、王绍强、魏青吉、武艺、杨泳梁、张诠、周京新、朱尽晖、曾健勇,共计27位艺术家参展。6月10日上午出席展览开幕式现场的嘉宾有: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郭线庐先生,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屈健教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犇先生,陕西国画院党组书记胡冰先生,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王潇先生,陕西禧福祥品牌推广有限公司董事长、陕西凤美术馆创始人、着名企业家王延安先生,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刘沛女士,陕西长安画派艺术中心副主任罗博先生,武汉东湖杉美术馆馆长沈宙先生,陕西国画院副院长耿齐先生,西安出版社副总编辑贺勇华先生,西安万象湾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建筑师冯晓宏先生;着名艺术家及艺术界同仁有:焦野、刘丹、王劲松、黄向东、张光荣、孙蛮、杨坤伟、吴克军、路增远、穆亚崴、马安平、杨卫纳、杨兵、范淑英、张辉、强世军、邵泳、焦永峰、白茜、杨颖、金冈、海音、罗逸飞、李奕燊、段文亮、刘策等。还有来自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美协、陕西国画院、西安中国画院等院校、机构的艺术家和社会各界的朋友三百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参加开幕式的展览学术委员有:着名批评家、策展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先生,着名评论家、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德先生,着名批评家、策展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先生;参展艺术家有:着名艺术家崔振宽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周京新先生,着名艺术家沈勤先生,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蔡广斌先生,着名艺术家崔海先生,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教授郭志刚先生、着名艺术家张诠先生,着名艺术家、古美术研究学者侯拙吾先生,广东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绍强先生,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魏青吉先生,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梁雨先生,艺术家李洁女士。
开幕式由西安崔振宽美术馆执行馆长、水墨记主编、本次展览策展人侯昌恒先生主持。
侯昌恒先生在发言中讲到:大家上午好!我是本次展览策展人侯昌恒,很荣幸受崔迅馆长委托,由我主持今天展览的开幕仪式。首先我代表本次展览主办方西安崔振宽美术馆、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水墨记,对大家的到来,特别是从全国各地来到西安参加展览开幕式的艺术家、批评家和嘉宾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自然的双重性——西安山水展》是由西安崔振宽美术馆精心打造的品牌学术展览,项目以双年展的形式持续呈现,旨在打造立足西安且以“山水”为主题的国际性学术展览。首届(2019年)和第二届(2021年)展览、出版、学术研讨活动已在崔振宽美术馆成功举办,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和较高评价,并荣获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提名。
本次展览我们采用线下现场和线上全程直播结合的模式,“自然的双重性”致力于探究“山水精神”的内涵与外延、传统与现代,思考山水在当代思想语境中重塑、再生的论题,继承拓展、重构转换是关键词。继承拓展,是植根于中国山水内在的语言形式和思想谱系中实践的新变;重构转换,则是注重发现当代艺术创作中借鉴山水经验的新表现,进而探究山水与全球化的命题。
本届山水展可以说是上半年以来西安乃至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品质非常好的一个当代艺术展览,我们团队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工作,力求精益求精。在此,我对各位学术委员会的批评家、理论家和参展艺术家们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张晓凌先生在发言中讲到:今天非常荣幸地来到崔振宽美术馆,参加“自然的双重性——西安山水展”,上一次也邀请我了,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来成,这是第一次来到现场。刚才我在馆里面看了一圈,个人的评价是,这是近年来中国美术界比较重要的一个展览,参展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水墨探索的最高成就。这并非夸张之词,而是我的切身感受。
我觉得中国当代水墨探索能有今天这个成就,非常了不起!这个展览在西安这样一个民营美术馆举办,更有它独特的价值所在。
2018年,我和鲁虹先生在北京民生美术馆策划了“中国新水墨四十年”大展,从老一代艺术家刘海粟、李可染、黄胄先生开始,一直梳理到年轻一代的水墨艺术家,但是很遗憾,因为当时资讯的问题,今天参加这个水墨展的很多艺术家,并没有参加我们那个展览。我们那个展览虽然号称体系性地呈现了改革开放40年的水墨成就,但是今天看了这个展览后,我觉得这个判断应该打一个疑问。如果有机会再对中国当代水墨艺术进行梳理的话,我相信这次参展的艺术家都要进入我们那个展览。我觉得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成就之高,艺术家之多,是超过策展人的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的创作成就应该被重估。
这个展览有一个突出的优长,就是“自然的双重性”和中国山水精神的当代转换这一主题,与每一件作品之间的关系是高度契合的。这一点对策展人是一个提醒。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的很多展览的主题和作品是没有关系的。
比如威尼斯双年展,它的主题与主展馆以及国家馆之间几乎毫无关系,策展人说策展人的,艺术家自己玩自己的。现在的许多大展真的很荒唐,有一个非常好的主题,但是所有的作品跟这个主题都没有关系,完全是疏离的、是隔断的。“自然的双重性”大展可以说是对上述问题的反拨,这次参展的所有艺术家和所有的作品,与策展人的想法,与展览的整个主题高度契合,这一点值得特别重视。
说到当代水墨探索,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回忆1980年代,会想到“八五新潮”美术,其实“八五新潮”做新水墨探索的人很少。我记得到了1980年代末期的时候,第一波进行当代水墨探索的艺术家们才逐渐浮出水面,到1991年、1992年的时候,才逐渐有个模样。但是那时候水墨探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就是水墨的全盘西化。也就是说第一代做水墨探索的艺术家,是以西方的形式主义为标准的,基本上是用水墨在画西方的抽象艺术,大概就是这么一个状态。当代水墨画家的出发点就是要坚决地和中国文化断裂,要把水墨从中国文化体系里面拯救出来,把它作为一个材料使用。然而,以水墨材料玩西方的抽象或表现艺术,终究不是出路。过了很多年以后,大家突然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水墨探索大幅度地向中国文化精神回归,向山水精神回归,我们把这个现象叫作“再中国化”。也就是说经过30年的探索,艺术家们终于弄明白了一个道理,水墨这个材料无论你怎么去中国化,但它的文化记忆最终一定是中国化的。从根本上讲,水墨是无法还原为材料的,因为它象征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伦理观、人生观、自然观。这个认识,已成为当代水墨艺术家的共识。
所以,今天这个主题我觉得特别好,好在哪里?好在它以再中国化的方式凸显了当代水墨的价值所在。金岳霖先生认为,每一文化区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最高概念和原动力,“道”就是中国文化区的最高概念。
山水题材的创作,你无论如何绕,最后还要回到“道”上。澄怀味“道”是我们每个艺术家创作的最基本的原动力和出发点,这一点是超越不了的。形式上可以千变万化,可以用各种材料,可以跨媒体,可以用新媒体都没有关系,但是最终目的是什么?目的还是澄怀味“道”,还要回到“道”上来,还要体验一种决定我们存在的,而且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的那种力量,那就是“道”。
这个展览的作品形式多样,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图式。我的看法是,不同的图式建立了味“道”的不同途径,我觉得每个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他一定是在体验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感受那种决定我们存在的力量。
从这里我就得出一个结论,什么结论呢?就是说水墨这样一个形态,它从根本上就不是为现实服务的,而是为了艺术家玄虚的心灵状态修为而生成的。艺术家只有进入玄虚的心灵状态,才能去味“道”,否则你就是一个俗人,一个现实的人。我认为水墨只要为现实服务,就是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作品,这一点大家可以比较一下,我不说太多了。
实际上,只要略懂一点中国艺术史,便不难发现,水墨这个东西从生出来开始,就是为形而上学世界服务的,就是为了玄虚的心灵状态服务的,所以,中国画论从一开始就没有取道儒家,而是直奔道家。
“自然的双重性”这个山水展鲜明地体现了当代水墨再中国化的这样一个特点,从这个背景上看,这是一个非常高级的、具有高度精神性的大展。
还有一点,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水墨应该是世界级的画种。2017年,我带了一个水墨展去了佛罗伦萨,2018年,我又带了一个展览去了纽约。从这两个展览的现场效果看,我觉得中国水墨是有希望的,因为看展览的美国观众、意大利观众,远远超过了中国人。在佛罗伦萨,我与意大利观众聊了很久。他们认为中国水墨很神奇,用那么简单的工具,一支笔、一团墨、一张宣纸,就可以画出来那么多的变化来。
由此,我发现中国画是有普适性价值的,但是目前在国际上的声音还不够,所以,我觉得崔振宽美术馆虽然是一个民营美术馆,但也有责任把中国水墨推向世界级的平台。
最后我想表达我个人的敬意。按道理讲“自然的双重性”、中国山水精神的当代转换这样的重大命题,都应该是国家博物馆、美术馆干的事,但是现在由一个民营的美术馆来承担,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了崔振宽美术馆和崔迅馆长的文化担当和使命意识,因此,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问题很多,但只要有像崔振宽美术馆和各位策展人、参展艺术家一样的人在砥砺前行,总能看到一点点希望,我认为这个展览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希望,谢谢大家!
魏祥奇先生在发言中讲到:“自然的双重性”的主题,是崔迅馆长和侯昌恒先生提出和不断深化推进的概念。自2019年、2021年至今,每两年一届,事实上已经是崔振宽美术馆“双年展”的一个学术品牌项目。我今年有幸加入这个策展工作团队,非常荣幸。这个展览和这个主题,事实上能够反映今天中国水墨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景观,对于思考今天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方向,有着重要意义。
“自然的双重性”展览,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山水,一个是当代转换。这两个关键词构成了展览的主体结构。如果没有山水这样一个本体语言,本民族的思想体系,就没有当代转向的基础、价值和意义;但是如果没有当代转换,没有不断引入新思想和新观念,创作陷入停滞,没有提出问题,也就没有展览的必要。
我们在面对中华文明这样一个伟大的学术思想体系的时候,在面对今天这样一个当代艺术思想语境的时候,在面对全球艺术的背景时,思考如何去创作、去修正自己艺术创作和发展的方向,“自然的双重性”展览,想给予一个答案,或者说把自己的思考呈现出来,让学界去深入讨论。
崔振宽美术馆倾注了大量精力,持续推出“自然的双重性”展览,把现在全国以山水为创作主题的艺术家和创作集中起来,对他们的新创作进行系统性梳理和展现,我想有几个深意。
第一个深意,就是试图对山水构建的中国画学主体精神,对当代中国画或者说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发展的方向进行重构和再塑,或者说是再一次重构。就像刚才张晓凌先生讲到的,其实是一个再中国化的过程。
经历了1980年代我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和模仿,经历了形式探索,到1990年代对黄宾虹的发现和重新认识,我们开始重新构建本民族的语言和艺术,一直到今天,将西方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不断融入我们自身的画学思想脉络中进而形成新创造,始终是我们的基本工作方向。本民族的学术立场是根本。“自然的双重性”展览,是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脉,没有偏离。
第二个深意,在强调当代水墨在一个世界艺术的景观中,在面对全球化问题的时候,水墨艺术如何融入全球化,讲述好中国水墨故事、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皮道坚先生在新世纪之交,也做过这样一个世纪之问,就是我们中国水墨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面对厚重的中国画学传统,面对世界当代艺术的新发展,面对这两个强大的力量,水墨的方向在哪?必然在二者之间。这是我们今天面对的一个历史方位。这个世纪之问,今天仍然有效,我们已然看到这个方向的价值。
刚才张晓凌先生讲,今天我们水墨面临的困境,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自身画学理论和历史梳理的不足。我们往往太过于强调这个传统的宏大,厚古薄今,而忽视了我们今天艺术家的创造力。我们会耗费大量精力模仿和学习,向先辈致敬,但缺乏革新的勇气。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在面对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当代艺术思想语境的时候,如何找到一个自洽的自信?“自然的双重性”展览,能够给予我们一个不同以往的答案。展览中的作品,既能立足于我们的本体语言、我们的本民族立场,同时也积极回应全球化和世界艺术融合的命题。我们应该坚定这个方向。
山水的主题被单独拎出来进行呈现别有深意。回顾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百年中国画史,描绘和表现现实生活,进行社会学介入,是核心叙事。但是,改革开放至今,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国人对心灵家园的需求和回归,可能是艺术家创作意识的力量之源。
山水的主题,能够触及我们文化精神层面,也能触及我们个体精神的深处。并且,山水是能够跨越国家和民族边界的主题,拥有与世界艺术进行深度对话的可能。山水,与一种最纯正的艺术方式有关,其超越了我们说的自然,超越了我们的现实生活。
所以说,山水的主题是具备一定的文化传播和影响力的,远比我们的现实题材创作,更具有一种世界性语言体系建构的可能。所以,我们呈现山水的主题,呈现“自然的双重性”的景观,是在回应文明互鉴的时代命题。
同时,我们在面对山水主题的时候,也想到西方风景的历史,二者之间的异同何在?我们也想要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山水是代表了中国人隐逸情怀的东西,是中国人对古老的仙山思想的信仰,是澄怀味道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思想体系的延续。
山水画学是中国文化精神中所独有的,其天人合一的思想资源,构建了“自然的双重性”的思想基础。延续至今,经过历史上的不断重构和再塑,只有实现当代转换才能变得更鲜活。这是我们要做和在做的工作。
最后,非常感谢崔迅馆长、侯昌恒先生、刘玲副馆长对整个展览策划工作的支持,感谢皮道坚老师在学术活动上的支持,感谢张晓凌老师的致辞,谢谢大家!
王绍强先生在发言中讲到:今天非常荣幸受邀到崔振宽美术馆参加“自然的双重性——第三届西安山水展”展览现场。崔振宽美术馆这些年举办了很多关于自然与山水画的大展,有深度,有问题意识,给美术界带来思考与追问。活动办得非常好,在西南及全国形成影响力!今天我作为一位参展的艺术家,参加“自然的双重性——第三届西安山水展”看到展览程现非常完整,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这很益于策展人候昌恒、魏祥奇两位老师及学术团队的专业精神和执行力,这让印象深刻!崔振宽美术馆,作为一个民营的社会性的公益美术馆,所做的一系列的展览和学术问题的呈现,是中国美术馆界的有益探索,本次也是崔迅馆长及团队给全国的艺术家搭建了很好的专业平台,让艺术家能够有这种机会,参与探索中国当代艺术、中国绘画,特别是山水这样一个专业的学术命题,在当下和未来的一种思考。在此也特别感谢皮道坚老师及学术团队,在水墨艺术发展体系里头的学术梳理!
最后我再次代表本次参展艺术家,对主办方崔搬振宽美术馆表示感谢,对本次展览的学术委员会各位老师以及展览工作团队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祝展览圆满成功!
郭线庐先生在发言中讲到:今天我们又迎来了第三届西安山水展,这个展览让我印象很深刻。2019、2021年两届展览,当时面临种种困难,压力重重而办展,坚持到了现在的第三届,让我们能够在西安美术界,在崔振宽美术馆再次听到当代山水画的发声,实属不易。
前面几位专家说了很多,我换一个角度谈谈感想。西安是一座古城,十三朝古都,有很深的中国文化的根基。长期以来要想在这个厚实的根基上有所松动,不太容易。但客观现实是,今天的西安文化建设事业特别是美术事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首先还是要感谢、赞赏崔振宽美术馆、崔迅馆长,通过这几年不懈的努力,能够引领、团结和温暖众多全国的艺术家再次来到西安。今天看到嘉宾名单,比起2019年、2021年有很大的变化,增添了很多新的艺术家。在此,请允许我代表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对本次展览、对各位艺术家携你们精彩佳作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祝贺!
我个人对这个展览一直抱有很大的期望,为什么?因为各位艺术家在中国绘画的领域里,近年来一直执着追求,认真探索。而在当今中国绘画领域里,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尤其在深层次的理论与观念上,都面临一些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今天这个展览,特别把山水作为一个主题提出来,我觉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艺术家不会完全照搬自然,在画面中表现出的自然,实际上是他内心世界的追求,是自然在自己心目中真实的精神写照,这也是创作者精神世界追求的内容,是我们对自然的双重性的研究。这几年我也通过多次展览,深深感觉到大家都在追寻一个目标和方向,这中间有很多共性的点,也有不同艺术家个性的点,大家都想去探索和走出一条适合于未来真正表达自己精神世界和艺术追求的道路,在自我定位的过程中,共性的点占了一部分,但是我看完今天的展览,觉得还是体现出很大的个性。
在上述这个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前面张晓凌院长和魏先生谈的,我都完全同意,同时想补充一点个人的认知:今天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此次的展览,又一次感觉到未来我们所研究的内容中,对比的裂变和烈度将进一步加大。主要有三个挑战和我们绕不开,我用以下三个对比来谈谈。
首先,就是延续东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比如山水、风景,东方文化在表述自己对山水的理解时,关于境界、哲学、美学等方面的认知,和西方基于科学平台上风景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差距显着,相关对比的体现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再者,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固然中国绘画有自己优秀、丰厚的传统表现平台,但我们离不开新时代构建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冲击。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原来熟知的美好的现实世界,已经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被数字艺术带来的新领域逐渐占据。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们谁也绕不过去,都要面临一种新的精神的剥夺,这种裂变的影响,可能在你们的画面表现上迎来新一次的挑战。每个人都无法回避,如何把新时代、人工智能、数字时代带来的新变化,在你们理想的境界和理想的精神追求中再次体现出来,这里面需要探讨的不仅仅只是坚守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还有更多、更复杂、更需要我们面对深思的内容。
第三,老一代艺术家和青年艺术家之间认知的对比。我看到今天有很多新涌现出来的青年艺术家,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采纳、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自己新的观念和追求。老一代艺术家在自己漫长的人生旅途和艺术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艺术风格。而相对于青年艺术家自己的理想追求,我们在艺术标准评判的问题上,给予的空间太过狭窄,让他们难以有表述自己艺术才华的机会。
这三个对比,也是目前最集中体现的三个强烈撞击。对于今天中国山水画——自然的双重性的研究来说,我认为又将迎来一次新的、更强烈的裂变,相信只要撞击一定会有火花,有火花才有突破,突破就会带来进步。
这次展览,对我也有一些启发,希望新一代的艺术家,特别是勇于探索的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家们,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努力研究,勇立潮头。希望我们中国的艺术家,特别是画山水的艺术家,应该展现新时代中国艺术家的风采和风貌,不应该再继续吃老本,一味沉醉在固有的思维之中,要释放自己的才华,充分利用新时代搭建的美好平台,就像今天崔迅馆长提供的展览平台一样,让更多有才华、有追求、有理想、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脱颖而出,为中国的文化建设,特别是美术事业的发展与提升,做出大家共同的努力。
再次祝贺展览成功,谢谢大家!
开幕式后本届展览策展人、学术委员、参展艺术家,以及各艺术机构、院校的艺术家、学者,共同参与了《自然的双重性——第三届西安山水展》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内容后续推出,敬请期待。